記得我剛養多肉時特別勤快澆水,結果兩個月就送走了三盆。後來才知道多肉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水,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愛心氾濫」。今天就來分享這些年我學到的判斷方法,沒有複雜理論,都是實戰經驗。
多肉植物其實很會儲水,它們的葉片和莖幹就像自帶水壺。但台灣氣候潮濕,尤其雨季時,盆土乾得慢,一不小心就爛根。上個月梅雨季,我陽台那盆熊童子就是澆水後連續下雨,葉子突然掉光光,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心疼。
最直觀的6種判斷技巧
葉片觀察法
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多肉缺水時葉片會變軟皺褶,像餓肚子的人。飽水時則鼓脹有彈性。但要注意!品種不同表現也不同:
- 厚葉系(如石蓮):底部葉片先變軟
- 薄葉系(如虹之玉):整株葉片會起皺
- 柱狀類(仙人掌):體積會稍微縮小
上週發現我的玉露葉片突然變透明,摸起來軟趴趴的,這就是典型缺水信號。澆水後隔天就恢復飽滿了。
不過有個例外:新移植的多肉根部還沒恢復,就算葉片皺也不能澆水,這點我吃過虧。
盆土檢測法
簡單說就是戳土看乾濕。準備一支竹籤或手指:
- 插入盆土約5公分深
- 停留10秒後抽出
- 觀察竹籤是否帶濕氣
完全乾燥才需要澆水。我習慣用免洗筷測試,環保又方便。記得要插到盆中間,邊緣乾得快不準。
重量掂量法
這招適合小盆栽。澆水前後各拿一次:
- 飽水狀態:手感沉甸甸
- 完全乾燥:明顯變輕
我的拇指盆栽不到100克,缺水時重量差將近1/3。練久了你會發現根本不用其他工具。
但大盆就不建議用這方法,除非你想練手臂肌肉。
不同季節澆水策略
我發現台灣氣候下,季節影響比想像中大。這張表是我五年來的記錄:
| 季節 | 澆水頻率 | 重點提醒 |
|---|---|---|
| 春夏(生長季) | 7-10天/次 | 清晨澆水避開午後雷陣雨 |
| 秋冬(休眠期) | 15-30天/次 | 選有陽光的中午澆水 |
| 梅雨季 | 幾乎不澆 | 加強通風防黴菌 |
| 寒流期間 | 停止澆水 | 低於10℃絕對禁水 |
去年冬天有波寒流,我忘了把窗邊多肉移進來,又澆了水,結果凍傷爛了兩盆。血的教訓啊...
常見品種澆水需求表
不是所有多肉都一樣渴!我的觀察記錄:
| 品種類型 | 澆水需求 | 缺水特徵 |
|---|---|---|
| 仙人掌類 | 極低(月1次) | 體型縮小 |
| 石蓮花屬 | 中等(週1次) | 底葉軟皺 |
| 十二卷屬 | 稍高(5天1次) | 葉窗變濁 |
| 景天科 | 中等偏高 | 葉片起皺 |
特別提醒:玉露系列比想像中需要更多水,我有盆姬玉露放書桌旁,冷氣房裡五天不澆就乾癟給你看。
環境因素影響
光照與通風
西曬陽台和室內窗邊差很多。我的南向陽台:
- 夏季:3天盆土全乾
- 冬季:7天才微乾
通風更是關鍵!同樣澆水量,通風好三天乾透,密閉空間可能十天還濕。有次忘記開窗,黑腐病馬上找上門...
盆器材質差異
這些年用過各種盆:
- 紅陶盆:透氣超好但乾太快(適合手賤愛澆水的人)
- 塑膠盆:保水性強要小心(我的多肉死亡主因)
- 瓷盆:美觀但易積水(現在只用來套盆)
真心建議新手從陶盆開始,容錯率高很多。
澆水實操技巧
正確澆水步驟
怎麼澆比何時澆更重要!我的標準流程:
- 確認盆底有排水孔(沒孔的根本是植物棺材)
- 沿盆邊緩慢澆水避開葉心
- 澆到水從底孔流出即停
- 倒掉底盤積水(超重要!)
以前我都用噴霧瓶,以為這樣就不會過濕,結果根本澆不透,根系長期缺水長不好。
水質選擇
自來水不是不能用,但最好:
- 靜置24小時除氯
- 避免直接用冰水
- 雨水是極品(我陽台有接雨水專用水桶)
北部水質較軟問題不大,中南部硬水地區建議過濾。我的高雄朋友用RO水養,狀態明顯更好。
救命!澆水過多怎麼辦?
萬一失手澆太多:
- 立即倒掉積水
- 用衛生紙吸乾土表
- 加強通風(開電扇也行)
- 脫盆晾根(嚴重時)
我的補救成功案例:發現熊童子掉葉馬上脫盆,用報紙包住土球吸濕,晾兩天再種回,救回七成植株。
常見疑問解答
葉片皺了就該澆水?
不一定!要先排除:
- 是否剛換盆?(根系受損)
- 是否曬傷?(葉片會發黃)
- 是否爛根?(莖部發軟)
上個月我的月影皺葉,澆水後更糟,後來發現是介殼蟲害。
澆水時間有差嗎?
晴天上午最佳,避免:
- 正午澆水(可能蒸傷根系)
- 夜晚澆水(整夜潮濕易爛)
夏天我都在早上七點前澆完,避免水珠變成放大鏡燒傷葉片。
新手該買水分計嗎?
個人不推薦。我買過三款:
- 指針式:反應慢半拍
- 電子式:常誤判
- 顏色變化型:根本看不準
最後還是回歸手指測試法最可靠。
實戰情境練習
考考你該不該澆水:
情境1:仙人掌盆栽,上次澆水是兩週前,現在盆土表面乾燥,但盆身仍重。
解答:不澆!仙人掌耐旱,盆重表示內部仍有水分。
情境2:陽台石蓮花,葉片微軟,竹籤插入三公分深帶濕土。
解答:再等三天,等竹籤完全乾燥再澆。
判斷多肉要不要澆水這事,說難不難但細節很多。重點是持續觀察,每盆都是獨立個體。我現在養三十幾盆,每盆都有專屬照顧節奏。
剛開始可能會錯幾次,別灰心。多數多肉寧可乾過頭也不要泡水,這是我的慘痛教訓。記得那句老話:當你猶豫要不要澆水時,答案通常是不澆。
養多肉最有趣的就是觀察它們的變化。現在我早上巡視盆栽,看葉片狀態就知道它們「渴不渴」,這才是真正的植物溝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