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剛開始養多肉也搞死過好幾盆。那時候傻傻地天天澆水,結果沒兩個禮拜就爛根。後來跑去花市問老闆才明白,多肉植物盆栽照顧最忌諱的就是愛心氾濫。如果你也正在煩惱陽台那幾盆多肉怎麼老是軟趴趴的,這篇絕對能救它們一命。
多肉植物盆栽照顧的基本觀念:為什麼你的多肉總是養不活?
先破除幾個迷思吧。很多人以為多肉不用照顧,丟著就會活,結果三個月後只剩空盆。其實每種多肉都有脾氣,特別是台灣這種潮濕又悶熱的環境。我發現最容易犯的三大錯誤是:
- 手癢狂澆水 - 多肉葉片本來就是儲水器官,你澆得比它消耗得還快,根不爛才怪
- 隨便用土 - 拿菜園土或培養土來種,雨季來臨時根本是泡水牢房
- 放錯位置 - 擺在完全沒陽光或西曬過猛的窗邊,不是徒長就是曬傷
多肉植物盆栽照顧的關鍵四要素
光照:不是越強越好
很多人以為多肉就要全天曬,結果夏天正午兩小時就讓葉片出現焦斑。其實在台灣,多肉盆栽照顧的光照要這樣安排:
| 多肉類型 | 理想光照 | 適合位置 | 光照不足症狀 |
|---|---|---|---|
| 景天科(如石蓮) | 每日4-6小時直射光 | 東向陽台/窗邊 | 葉間距拉長、下翻 |
| 百合科(如玉露) | 散射光為主 | 北向窗台/樹蔭下 | 葉色轉淡、塌軟 |
| 仙人掌科 | 全日曬 | 頂樓/露天庭院 | 柱體變細、不開花 |
我曾經把十二卷放在西曬鐵窗,結果透明窗戶變成煮蛋器。現在都用遮光網,夏天正午前拉起來,成本不到兩百元。
澆水:看葉子說話最準
澆水絕對是多肉植物照顧最大難關。有個簡單判斷法:捏捏底部葉片,微皺再澆。這裡整理四季澆水頻率:
| 季節 | 頻率 | 澆水時段 | 致命錯誤 |
|---|---|---|---|
| 春秋季(生長期) | 7-10天/次 | 早晨9點前 | 澆半截水(只濕表土) |
| 夏季(休眠期) | 15-20天/次 | 傍晚6點後 | 正午澆水(蒸煮根系) |
| 冬季(半休眠) | 15-30天/次 | 中午時段 | 葉心積水未擦乾 |
記得用尖嘴壺沿盆邊澆,避開植株中心。我還會在盆底墊陶粒,增加排水速度。
配土:自己調配最安心
花市賣的「多肉專用土」其實不適合台灣,雨季根本排不乾。我的黃金比例是:
- 赤玉土:40%(提供礦物質)
- 火山岩:30%(增加空隙)
- 椰纖塊:20%(保濕不積水)
- 竹炭粒:10%(抗菌防霉)
測試排水很簡單:混合後澆水,5秒內水要從盆底流出。台北花博農民市集這幾種材料都買得到,自己混比買現成便宜三成。
通風:隱形殺手最致命
台灣濕度高,通風不良馬上招介殼蟲。我發現兩個有效解法:
- 用電腦散熱扇改裝成植物風扇,定時吹拂
- 盆與盆間保持「葉片不相碰」的距離
特別是室內養殖,開窗對流比電扇更重要。曾經有盆月兔耳放在書櫃角落,兩個月後整株發霉報廢。
季節性照顧重點
春季復甦期(2-4月)
這是換盆黃金期!選比原盆大3公分的盆器,記得:
- 修掉黑褐老根,保留白色新根
- 潮土上盆,一週後再澆水
- 施薄肥(氮磷鉀均衡液肥,稀釋2000倍)
夏季求生期(5-9月)
台灣夏天根本是多肉煉獄。這幾件事必做:
- 遮光率50%以上(用黑色遮光網)
- 完全停肥,避免燒根
- 澆水改用冰塊降溫法:盆邊放3-4顆冰塊
秋季黃金期(10-11月)
多肉開始出狀態的季節:
- 拉長日照誘發上色(每天增加30分鐘)
- 改用高磷鉀肥促花(開花品種適用)
- 露養增強抗性(夜溫15℃以上)
冬季休眠期(12-1月)
寒流來要做三層防護:
- 夜間移入室內(避開暖氣口)
- 盆外包覆鋁箔氣泡紙
- 鋪設暖墊(設定15℃恆溫)
10大常見問題急救指南
立刻停水!摘除病葉,檢查莖部有無黑腐。若莖部健康,換掉表土3公分;若莖部發黑,砍頭重種。
正常新陳代謝,尤其是春秋季。確認新葉健康即可,枯葉要及時清除防病蟲。
典型徒長現象。增加光照時數(每天補光2小時),減少澆水頻率1/3,三個月後可砍頭重新發根。
適合台灣的10大多肉排行榜
- 朧月 - 耐濕冠軍,連續陰雨20天仍存活,葉插成功率90%
- 秋麗 - 四季變色王,桃園露養實測-5℃到40℃都撐過
- 白牡丹 - 爆盆首選,單株半年可分生8頭,適合組合盆栽
- 虹之玉 - 上色最容易,溫差達8℃葉片轉紅,陽台族首選
- 兔耳系列 - 絨毛葉面抗病蟲,高濕環境不易爛
- 玉綴 - 垂吊型代表,北向窗台也能長,忌強光直射
- 樹冰 - 耐熱代表,高雄實測夏季45℃仍存活(需遮陰)
- 姬星美人 - 地被型最佳,兩個月鋪滿10吋盆
- 十二卷屬 - 室內王者,LED燈源即可維持窗面透亮
- 龍舌蘭 - 地栽首選,根系強健抗颱風,十年成株價值翻倍
進階繁殖技巧
葉插成功率翻倍密技
別再傻傻平放葉片了!我的獨門方法是:
- 選中層健康葉片,左右搖晃取下(帶生長點)
- 切口沾肉桂粉(防霉又促根)
- 斜插45度入土,埋入1/3葉柄
- 罩透明杯保濕(開透氣孔)
兩週內出根率達八成。記得介質要用新混的,舊土容易帶菌。
砍頭手術注意事項
徒長株救星,但操作不當會整株報廢:
- 刀具先火烤消毒(避免感染)
- 保留底部2-3層葉片(維持光合作用)
- 切口塗抹癒合劑(園藝店有售)
- 砍下頭部晾3天再種
成功率最高的季節是春秋,夏季砍頭死亡率超過七成。
必備工具清單
| 工具類型 | 必備度 | 推薦品牌 | 替代方案 |
|---|---|---|---|
| 尖嘴澆水壺 | ★★★★★ | 韓國DOTTO | 寶特瓶+吸管自製 |
| 氣吹球 | ★★★★☆ | 相機清潔用 | 醫院點滴軟管+針筒 |
| 彎頭鑷子 | ★★★★☆ | 德國Beileshi | 烤肉夾包布 |
| 三件套鏟 | ★★★☆☆ | 台灣花自在 | 免洗湯匙 |
特別提醒:網紅推薦的多功能工具組多半華而不實,我買過兩組都生鏽報廢。與其花錢買雞肋工具,不如投資在好土好盆。
病蟲害防治實戰
介殼蟲殲滅戰
發現葉背有白色棉絮?馬上行動:
- 隔離病株(避免傳染)
- 棉花棒沾75%酒精點殺
- 全株噴灌尼古丁水(菸絲20克+水500ml泡24小時)
- 盆土撒矽藻土阻斷孵化
每三天處理一次,連續三週根除。別用市售油劑,高溫易傷葉。
黑腐病急救SOP
莖部發黑時爭分奪秒:
- 立即脫盆洗淨根系
- 切除病變部位(切到健康組織)
- 泡殺菌劑30分鐘(如嘉賜銅)
- 晾根3天後用新土重種
救回機率約五成,早發現是關鍵。我靠這方法救回一盆養五年的老樁。
盆栽挑選與升級指南
材質比較表
| 盆器材質 | 透氣性 | 適用環境 | 致命缺點 |
|---|---|---|---|
| 紅陶盆 | ★★★★★ | 露天/陽台 | 易積鹽鹼(白色結晶) |
| 粗陶盆 | ★★★★☆ | 半日照 | 沉重難移動 |
| 塑膠盆 | ★★☆☆☆ | 室內/雨棚 | 夏季吸熱燙根 |
| 水泥盆 | ★☆☆☆☆ | 乾燥區造景 | 鹼性傷根系 |
新手建議從紅陶盆入手,等熟悉多肉盆栽照顧節奏再換美盆。台北後火車站批發市場有便宜好貨,百元內就有交易。
鋪面石選擇要點
別小看鋪面石,它影響通風和濕度:
- 赤玉土鋪面:適合多數品種,乾燥變淺色提示澆水
- 鹿沼土鋪面:適合十二卷類,酸性環境促生根
- 麥飯石鋪面:適合露天栽培,防雨濺土
- 黑火山岩:提升吸熱效率,冬季促生長
忌用彩色小石子!不透氣又易蓄熱,我試過兩週就悶死三棵幼苗。
肥料使用常見誤區
多肉需肥量其實很低,錯誤施肥比不施更糟:
- 用觀葉植物肥料(氮含量過高導致徒長)
- 固態肥撒盆面(潮濕發霉引蟲害)
- 休眠期施肥(根系無法吸收造成肥傷)
正確做法是生長期每月施液肥,濃度是包裝指示的1/4。我推薦花寶2號(氮磷鉀20-20-20),稀釋4000倍灌根。
實用資源推薦
- 檢測工具APP:PictureThis(拍照辨識病蟲害)
- 日照計算神器:Sun Surveyor(預測陽台光照時數)
- 台灣優質賣家:
北部:新店「有肉」實體店
中部:彰化田尾「多肉秘境」批發園
南部:台南「綠手指」網購
記得避開拍賣場的韓國直播代購,運費比植株貴,開箱還常發現爛根。
養多肉五年,最深的體會是:少動手多觀察。它們比你想像的頑強,過度關心反而致命。現在我每週只花十分鐘巡視,生長狀態反而更好。別被網路上那些完美照片騙了,誰沒養死過幾盆呢?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學到專屬你的多肉植物盆栽照顧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