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主角:雞肉的選擇與處理 (這可是成敗關鍵!)
- 部位是王道: 雞翅(翅中和翅腿,也就是二節翅和三節翅)和去骨雞腿肉絕對是首選。雞翅皮多、膠質豐富,炸出來特別香脆多汁,啃骨頭也是樂趣之一;去骨雞腿肉則大口吃肉超滿足,而且肉質嫩不易柴。雞胸?我個人是強烈不建議,太容易乾柴了,失去了炸雞的精髓。有一次不信邪試了,果然又幹又柴,淋再多醬都救不回來。
- 新鮮度是基礎: 絕對要用新鮮的!冰鮮的比冷凍再解凍的好太多了。冷凍肉解凍後那個肉質和含水量,真的會影響最後的口感,汁水會少很多。我習慣當天買當天做,那股鮮味騙不了人。
- 事前處理不能懶:
- 徹底清洗與瀝乾: 買回來的雞肉,一定要用流水仔細沖洗乾淨,特別是雞翅關節縫隙處。洗完後,一定要用廚房紙巾徹底擦乾!水分是酥脆的大敵! 我試過偷懶沒擦很乾,下油鍋那個油爆得跟放鞭炮一樣,嚇死人,而且裹粉容易不均勻,炸出來溼溼黏黏的,超失敗。
- 扎孔或劃刀: 尤其是雞翅腿和雞腿肉,在厚肉的地方用叉子或竹籤扎些小孔,或者在肉厚的地方淺淺劃幾刀。別小看這一步,它能幫助後續醃製更入味,炸的時候也熟得更均勻,裡面不會夾生。我第一次沒做這步,結果外面焦了裡面還有點紅,嚇死寶寶。
- 去腥增香 (非必需但推薦): 如果你對腥味比較敏感,或者買的雞肉味道比較重,可以先用牛奶浸泡30分鐘到1小時(牛奶裡的酵素能分解蛋白質,讓肉質更嫩,也能去腥),或者用一點料酒/米酒加薑片、蔥段稍微抓醃一下再衝洗掉。我個人覺得用牛奶泡效果最好,肉質真的會比較嫩滑。
酥脆的魔法:裹粉的奧秘
韓國炸雞那層標誌性的、輕薄酥脆到會發出“咔嚓”聲的外皮,秘密全在裹粉!絕對不是簡單的麵粉或麵包糠就能搞定的。- 核心成員:
- 低筋麵粉: 這是基礎,提供結構。筋度低,炸出來才夠酥鬆,不會硬邦邦。中筋勉強可以,高筋絕對不行,會太韌。
- 玉米澱粉 (太白粉): 絕對的靈魂人物! 它能帶來超級輕盈、酥脆的口感,而且放涼後也比較不容易回軟。比例很關鍵!我建議至少佔裹粉總重的1/3到1/2。偷工減料的話,脆度會大打折扣。
- 無鋁泡打粉 (或小蘇打 + 塔塔粉): 酥脆膨鬆的關鍵推手! 泡打粉能產生氣體,讓外皮更蓬鬆酥脆。一定要用無鋁的,比較健康。用量不用多,一小撮就夠了(比例大概佔總粉量的1-2%)。用小蘇打的話(量更要少,否則會有鹼味),最好搭配一點酸性物質如塔塔粉來中和。
- 風味加持 (可選但推薦): 為了讓外皮本身就有味道,可以在裹粉里加:
- 蒜粉
- 洋蔥粉
- 白胡椒粉
- 黑胡椒粉
- 辣椒粉 (Paprika, 增加顏色和香氣,不太辣)
- 鹽 (少量,因為醃料和醬料通常都鹹)
醃製:奠定內在多汁風味的基礎
要讓雞肉從裡到外都有味道,醃製這步絕對不能省。韓國炸雞的醃料通常不會太複雜,但很關鍵。- 基礎班底:
- 牛奶 / 優格 / Buttermilk: 我超愛用Buttermilk(酪乳),效果最好!它裡面的酸性物質能讓肉質更軟嫩多汁,也有助於去腥。沒有的話,用牛奶或原味無糖優格代替也行。浸泡時間至少1小時,最好冷藏過夜! 時間夠,效果才顯著。我有次只醃了半小時,味道就只停留在表面。
- 鹽: 最基本的調味,幫助入味。
- 黑胡椒粉: 增加辛香氣。
- 進階風味 (選加):
- 蒜泥 / 薑泥: 增添辛香深度。
- 一點點醬油: 增加鹹鮮底味(注意鹹度)。
- 一點點糖: 平衡味道。
- 韓式辣椒醬 (Gochujang) 或辣椒粉 (Gochugaru): 如果要做辣味的,可以在醃料裡先加一點點打底。
醬汁:畫龍點睛的韓式風情
醬汁是韓國炸雞的靈魂伴侶!淋醬的才是經典中的經典(양념치킨)。- 核心醬料:
- 韓式辣椒醬 (Gochujang): 必須是韓國產的!那種發酵的甜辣豆香是精髓。買的時候看好標籤。
- 番茄醬 (Ketchup): 提供甜味、酸度和濃稠基底。別用其他醬代替,味道會跑掉。
- 韓式玉米糖漿 / 寡糖 / 蜂蜜 / 黃砂糖: 提供甜味和光澤度。韓式玉米糖漿效果最道地,黏稠度佳,保濕性好,能讓醬汁牢牢裹住炸雞且不易變乾。蜂蜜風味獨特但要注意火候別焦。
- 醬油: 提供鹹味和鮮味(Umami)。用薄鹽醬油比較好控制鹹度。
- 蒜泥: 絕對要夠多!新鮮蒜泥是香氣的靈魂。
- 白醋 / 蘋果醋: 提供明亮的酸度,解膩提味。很重要!
- 風味加乘 (選加):
- 薑末
- 韓式辣椒粉 (Gochugaru): 增加辣度和顏色(注意買粗細,粗的風味好,細的上色快)。
- 芝麻油: 最後淋一點點,香氣爆棚!
- 熟白芝麻: 裝飾增香。
油炸的關鍵:油品與溫度
- 油品選擇: 一定要選 發煙點高 的油!油炸溫度通常在160-180°C之間。推薦:
- 芥花油 (Canola Oil): 便宜實惠,發煙點高。
- 葡萄籽油: 發煙點高,味道中性。
- 花生油: 發煙點高,有特殊香氣(但有人不喜歡)。
- 純度高的大豆油、葵花籽油也行。
- 不推薦橄欖油 (特級初榨發煙點低)、奶油 (易焦)。
-
溫度計是必備! 相信我,目測溫差會很大!一支好的廚房用油炸溫度計能讓你事半功倍,保證成功。沒有溫度計?丟一小塊裹好粉的雞肉進去,如果沉一下馬上浮起,周圍冒小泡泡,大概是160-170°C;如果立刻劇烈冒泡浮起,大概是170-180°C。但真的,買支溫度計吧!
我的實戰食譜:經典韓式甜辣炸雞 (양념치킨)
經過無數次失敗和調整,這是我目前覺得最接近在韓國街頭吃到的那種令人吮指回味的配方。分量是以大約1公斤雞翅+雞腿塊為基準。醃料
- 新鮮雞翅+雞腿塊:1公斤 (處理乾淨、擦乾、扎孔)
- 牛奶 / Buttermilk / 無糖優格: 足夠淹沒雞塊的量 (約250-300ml)
- 鹽:1茶匙
- 黑胡椒粉:1/2茶匙
- 蒜泥:1大匙 (選加,但推薦)
裹粉 (超級重要!)
材料 | 重量/體積 | 關鍵作用 |
---|---|---|
低筋麵粉 | 1杯 (約120克) | 酥炸基底 |
玉米澱粉 (太白粉) | 1杯 (約130克) | 極致酥脆關鍵 |
無鋁泡打粉 | 1茶匙 (約4克) | 蓬鬆酥脆 |
鹽 | 1茶匙 | 調味 |
蒜粉 | 1茶匙 | 風味 (推薦) |
洋蔥粉 | 1茶匙 | 風味 (推薦) |
白胡椒粉 | 1/2茶匙 | 風味 |
辣椒粉 (Paprika) | 1/2茶匙 (增色用,可不加) | 增色添香 |
* 重要: 將所有裹粉材料在一個大碗或密封袋中 充分混合均勻!這點超重要,泡打粉沒混勻,炸出來會有一塊塊苦苦的地方。
甜辣醬汁 (經典양념)
材料 | 份量 | 備註 |
---|---|---|
韓式辣椒醬 (Gochujang) | 3大匙 | 核心風味,必備 |
番茄醬 (Ketchup) | 4大匙 | 基底甜酸 |
韓式玉米糖漿 (或蜂蜜/黃砂糖) | 3大匙 | 甜味光澤,糖漿效果最佳 |
醬油 | 1.5大匙 | 鹹鮮 |
蒜泥 | 1大匙 (約3-4瓣) | 靈魂香氣,別省! |
白醋 或 蘋果醋 | 1大匙 | 解膩提味 |
清水 | 3-4大匙 | 調整濃稠度 |
韓式辣椒粉 (Gochugaru, 粗粒) (選加) | 1/2 - 1茶匙 | 增加辣度顏色 |
芝麻油 | 1茶匙 (最後淋) | 畫龍點睛 |
熟白芝麻 | 1大匙 (最後撒) | 裝飾增香 |
* 調醬秘訣: 在一個小鍋裡,除了芝麻油和白芝麻,將其他醬料材料全部混合均勻。開中小火加熱,邊煮邊攪拌,直到醬汁變得濃稠、冒小泡泡 (大約3-5分鐘)。注意別煮焦了! 離火,拌入芝麻油備用。白芝麻最後撒在炸雞上。

手把手教學:做出完美酥脆多汁韓國炸雞的關鍵步驟
終於進入實戰環節!跟著步驟做,注意細節,成功率很高。但我也必須說,炸東西就是需要點手感,多做幾次就會抓到訣竅。前置作業 (千萬別省!)
- 醃雞肉: 將處理好的雞塊放入醃料(牛奶/優格/Buttermilk + 鹽 + 黑胡椒 + 蒜泥)中,確保每塊都沾到。蓋上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至少 1小時,最好能醃過夜 (8-12小時)。時間夠,肉才會嫩而入味。我通常都前一天晚上醃好。
- 準備裹粉: 將裹粉的所有材料在一個大碗或大的密封袋裡 徹底混合均勻。
- 預備炸油: 深鍋或厚底鍋倒入足夠的油,深度至少要能淹沒雞塊的一半以上(理想是能全淹沒)。開中火預熱。此時放入溫度計監測。
- 架設瀝油區: 在鍋邊準備一個鋪好廚房紙巾的網架或盤子,用來瀝油。有網架最佳,通風好,炸雞底部不會被水汽悶軟。
- 準備“濕手”區: 一小碗清水放在旁邊。裹粉時手會沾滿粉,濕手方便操作。
裹粉技巧 - 薄脆外皮的誕生
這步是決定外皮酥脆度的核心!關鍵在於 "濕-乾-濕-乾" 或 "乾-濕-乾" 的步驟,營造出鱗片狀結構。我個人偏好第一種,覺得效果更穩定。- 初次瀝乾: 將雞塊從醃料中取出,稍微瀝掉多餘液體(不用到全乾,有點濕濕的更好裹粉)。不用沖洗!
- 第一次裹乾粉 (乾): 將幾塊雞肉放入裹粉碗/袋中。搖晃或按壓,讓雞肉表面均勻地沾上一層薄薄的粉。
- 過清水 (濕): 將沾了乾粉的雞塊,快速地在旁邊的清水碗裡 浸一下,1秒就好!目的是讓表面濕潤。千萬別泡著! 拿起來時稍微抖掉多餘水滴。
- 第二次裹乾粉 (乾): 立刻將濕潤的雞塊再次放回裹粉碗/袋中。這次要用力按壓、翻動,確保每個縫隙都沾滿粉。可以像按摩一樣輕輕捏握幾下雞塊(特別是雞翅關節處),你會看到漂亮的鱗片(Crispy Shaggy Bits)開始形成!這鱗片炸出來就是最酥脆的地方。裹好後,將雞塊放在一個乾淨的盤子或網架上靜置 5-10分鐘。這步讓粉回潮,炸時不易脫落,也更酥。
- * 小提醒: 一次不要處理太多塊雞肉,分批操作,4-5塊一批比較好控制粉的狀態和裹粉效果。裹粉碗裡的粉用一陣子會結塊,記得隨時把結塊捏碎或換新粉。
油炸:溫度與時間的掌控
油溫控制是成敗的另一半!雙炸法(先低溫炸熟,再高溫炸酥)是韓國炸雞外酥內嫩的黃金法則。- 第一次炸 (低溫浸炸 - 熟成):
- 將油溫加熱穩定至 160°C。
- 分批下鍋! 千萬別貪心一次全下,油溫會暴跌,炸出來吸油又軟爛。每次下鍋的量約是雞塊能單層平鋪不重疊。
- 雞塊下鍋後,油溫會稍微下降,調整火力維持在 150-160°C 之間。
- 炸 7-9分鐘 (視雞塊大小調整),直到雞肉完全熟透(內部溫度至少74°C),外皮定型變淡金色。這時不要追求顏色很深或很脆。
- 用漏勺撈起,放在瀝油網架/紙巾上,讓它休息一下! 大約休息 10-15分鐘。這休息時間很重要,讓內部熱氣散出,同時讓外皮稍微定型乾燥,等下二次炸才更酥脆。可以去準備醬汁或配菜。
- 第二次炸 (高溫搶酥 - 脆度爆發):
- 將油溫加熱至 175-180°C。
- 將休息好的雞塊再次下鍋(也可以分批),這次油溫高,下鍋反應會比較劇烈一點。
- 高溫炸 1.5-2.5分鐘,直到外皮變成均勻漂亮的金棕色,極度酥脆。仔細聽,會聽到很明顯的“滋滋”聲變小變清脆。
- 立刻撈起,瀝乾油份。聽聽那“咔啦咔啦”的聲音,太療癒了!
醬汁整合:華麗變身양념치킨
- 趁熱沾醬: 炸好的雞塊稍微瀝油後(但還是熱的!),放入一個大碗中。
- 淋醬拌勻: 將預先煮好的甜辣醬汁(醬汁如果涼了,稍微再加熱一下變流動),分2-3次倒入碗中。用夾子或大湯匙快速且溫柔地翻拌,讓每一塊炸雞都均勻地裹上閃亮誘人的醬汁。動作要快,避免炸雞在醬裡泡太久失去脆度。 拌久了脆皮會被醬汁泡軟,口感就差了。
- 點睛之筆: 盛盤,趁熱撒上滿滿的熟白芝麻。完成!
原味炸雞 (후라이드 치킨) 怎麼辦?
如果你想吃經典原味韓國炸雞:- 炸好的雞塊(經過雙炸法)瀝乾油後,直接撒上 鹽和黑胡椒粉 (簡單經典),或者可以撒一些 蒜末鹽。
- 另外準備一小碟 韓式醃蘿蔔塊 (치킨무) 和 啤酒/可樂,絕配!
失敗經驗談 & 個人真心話
做了這麼多次韓國炸雞,失敗的經驗絕對比成功的多!分享幾個我踩過的雷,希望你們別重蹈覆轍:- 油溫不夠就下鍋: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油溫不夠,雞肉下去會黏鍋底,粉會脫落,吸油吸到飽,成品軟趴趴油膩膩,超級噁心。一定等溫度計到160°C再下!沒溫度計就老老實實去買一支。
- 一次炸太多: 貪心是魔鬼!鍋子小還硬要炸很多塊,油溫瞬間掉到谷底,結果就是吸油、不熟、外皮軟爛。分批炸,耐心點。
- 裹粉不勻或太厚: 第一次裹粉沒均勻覆蓋,或者第二次裹粉按太用力變成厚厚的面殼,炸出來硬邦邦像在吃餅乾,不是脆皮。輕輕按壓出鱗片就好。
- 沒用雙炸法: 只炸一次,外面看似金黃了,裡面可能沒全熟,或者為了炸熟裡面,外面已經焦黑了。雙炸法雖然多一步,但絕對是內外兼修的關鍵。別偷懶省掉第二次炸!
- 醬汁煮過頭或太稠: 醬汁在鍋裡煮太久,水分蒸發太多,變得像糖漿一樣濃稠厚重。淋上去不是裹醬,是“糊”水泥!炸雞瞬間變軟,口感全毀。煮到濃稠能掛在勺子上,但還能流動的狀態就要關火。
- 炸好沒立刻吃: 韓國炸雞的精髓就是那口 "現炸現吃" 的酥脆勁!放久了,熱氣會讓外皮回軟,醬汁也會滲透。別想著炸好放一邊等客人來,一定要趁熱上桌!我試過炸好拍照耽誤了十分鐘,那口感落差...唉。
- 個人偏好吐槽: 有些連鎖店的韓國炸雞,醬汁甜到發膩,吃兩塊就膩得不行,完全蓋過雞肉和酥皮的香味。我覺得好的醬汁應該是甜、辣、鹹、酸平衡得很好,吃完還想吮手指那種!自己做的好處就是糖量可以自己控制。另外,有些店炸雞的油感覺很久沒換,有股油耗味,超扣分!
懶人救星?臺灣人氣韓國炸雞店真心小點評
當然,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在家折騰油炸。臺灣現在真的開了超多韓國炸雞店!我也算是吃遍大半個臺灣了(錢包在哭泣),分享幾家我覺得值得試試,或者...嗯...可以再考慮的: 經典連鎖選擇:- NeNe Chicken: 韓國來的超大品牌。口味選擇超級多,原味炸雞(초코치킨?他們好像叫Original Fried)炸得確實酥脆,肉汁也夠。甜辣口味(양념치킨)我覺得偏甜了一點(我個人口味),但很多人愛。優點是分店多,品質相對穩定。缺點是...價格真的不便宜,而且我覺得分量有點縮水?炸雞配的醃蘿蔔塊有時給得好小氣。
- bb.q Chicken: 也是韓國大品牌。他們家的黃金橄欖炸雞(처갓집風味)很有名,用橄欖油炸,吃起來感覺沒那麼油膩(心理作用?),外皮是薄脆型。秘製(갈비막)口味是醬油基底帶甜,有點像我們的滷味?我個人蠻喜歡的。缺點是同樣價格偏高,而且我覺得有些分店炸得比較幹。
- 起家雞 Cheogajip: 主打韓式炸雞,口味選擇也不少。我個人最喜歡他們的 "經典原味",外皮酥脆度夠,肉質也嫩。 "招牌洋釀" (양념) 酸甜感比較突出,辣度低,適合不敢吃辣的人。整體品質不錯,但分店數量不如前兩家多。有時外賣送到家,脆度會掉一些,建議能內用最好。
- 咕咕家韓式炸雞: 這間我很推!是臺灣的品牌。最大優點是 "半半炸雞" 的選擇很靈活,可以一次吃到兩種口味(原味+任一口味醬)。他們的 "韓式辣味" (양념) 我覺得調得非常好,甜辣平衡,蒜香足,不會死甜,辣度也夠(可選辣度)。炸雞本身外酥內多汁,品質穩定。價格相對親民一些,CP值高!分店也多。要說缺點...用餐時間人很多要排隊!
- KATZ 卡司韓藝料理: 他們家有做韓式炸雞,但我覺得更偏向創意Fusion。味道是不錯,但價格偏高,而且感覺炸雞不是他們的絕對主角?更適合想吃多種韓式料理的人。
- 有些小店或夜市賣的韓國炸雞,價格很便宜,但踩雷率也高。遇過粉裹超厚像在吃麵糊,或者肉炸得乾柴,醬汁死甜沒層次。便宜不一定沒好貨,但真的要挑。
Q&A 韓國炸雞疑難雜症快問快答
Q:在家炸完韓國炸雞,為什麼很快就變軟不脆了?
A:關鍵原因通常是:1) 沒用雙炸法,水分沒逼乾淨。2) 醬汁 裹太早或醬汁太濕,熱氣+濕氣軟化外皮。3) 沒瀝乾油 就堆疊在一起,水汽悶軟。4) 沒趁熱吃!解決:嚴格雙炸,醬汁濃稠度要夠,瀝油徹底,炸好立刻享用!
Q:除了醃蘿蔔,韓國炸雞還可以配什麼解膩?
A:絕對是 冰涼的啤酒或氣泡飲料(可樂、雪碧)!碳酸能瞬間衝擊味蕾,刮掉油膩感。清爽的 生菜沙拉、 涼拌小黃瓜、 醃洋蔥 也很棒。喜歡奶味的,配杯 冰拿鐵 也不錯(個人怪癖?)。
Q:自己做韓國炸雞感覺好費油,剩下的油怎麼處理?
A:確實費油!建議:1) 過濾:等油冷卻後,用咖啡濾紙或細網篩過濾掉渣渣。2) 儲存:裝入乾淨容器,密封避光儲存(冷藏可延長壽命)。3) 再利用:可用來炒菜、拌麵(有炸雞香!),或下次炸東西時當作“老油”加入部分新油使用。但注意 油色變深、有油耗味或起泡多就別用了,為了健康該丟就丟。廢油請勿倒入水槽!交給清潔隊回收或找合法回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