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講到「三重蛋糕」,很多人可能馬上想到新北三重區那些飄香數十年的傳統古早味蛋糕店鋪。沒錯!那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但你知道嗎?「三重蛋糕」的魔力,其實更在於它口感層次的三重奏:綿密溼潤的蛋糕體、香醇滑順的內餡(或夾層)、以及畫龍點睛的頂部裝飾或淋醬。這三個層次完美交融,才是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的關鍵。
我最開始接觸「三重蛋糕」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記得那時在三重正義北路附近亂晃,被一家老店飄出的濃郁蛋香給勾了進去。老闆娘熱情地切了一小塊招牌原味讓我試吃。天啊!那口感… 蛋糕體溼潤到不行,蓬鬆中帶著一點點扎實的Q彈,雞蛋香濃得化不開,簡單卻直擊靈魂。從此我就掉進了「三重蛋糕」的坑。
不過,老實說,吃多了經典原味,總會想試點別的。而且,你總不能每次都跑去三重買吧?(雖然為了美食跑一趟也很值得!)所以,我開始研究自己在家做的可能性。試過幾個網路食譜,失敗率… 嗯,有點高。不是蛋糕烤出來乾巴巴像海綿,就是夾餡太甜膩,整個毀了平衡。後來才慢慢摸出門道。一份好的「三重蛋糕」食譜,關鍵在於精準的比例和步驟的細節。差一點點,口感就差很多。
先分享一個我調整多次後覺得最接近三重老店風味的基礎海綿蛋糕體配方。這個是基礎,你可以變化出各種口味:
經典海綿蛋糕體材料表 (6吋模具) | 重量/份量 | 關鍵作用與備註 |
---|---|---|
新鮮雞蛋 | 3顆 (室溫) | 靈魂!務必室溫,打發更穩定。新鮮度很重要! |
細砂糖 | 70克 | 提供甜度和支撐結構。可微調,但不建議少於60克 |
低筋麵粉 | 70克 (過篩) | 蛋糕蓬鬆的關鍵。務必過篩2-3次! |
無鹽奶油 | 20克 (融化) | 增加濕潤度和香氣。可用植物油替代,但風味不同 |
鮮奶 | 20克 (室溫) | 調整濕度。也可以用等量優格增加風味層次 |
食材:成就三重蛋糕美味的基石
食譜是骨架,食材就是血肉!想做出一塊讓人驚豔的「三重蛋糕」,食材的品質和選擇絕對不能馬虎。這也是為什麼三重那些老店的蛋糕特別好吃,他們在食材上真的不手軟。
- 雞蛋: 這真的是靈魂中的靈魂!我試過用一般的雞蛋和有機蛋、機能蛋,差別非常明顯。好的雞蛋顏色金黃,蛋香濃郁,打發後的泡沫也更細緻穩定。強烈建議選用新鮮、品質好的雞蛋。有時候路邊農婦賣的土雞蛋,效果意外的好(當然價格也… 心痛)。
- 麵粉: 低筋麵粉是首選,蛋白質含量低,成品才會柔軟蓬鬆。品牌其實也有差,有些日本品牌的粉質特別細膩。過篩!過篩!過篩!這步驟千萬別偷懶,能讓粉粒分散均勻,避免結塊影響口感。有一次我偷懶沒過篩,烤出來裡面就有小粉粒,口感扣分。
- 糖: 細砂糖溶解快,能幫助蛋白打發得更穩定。也有人喜歡用一部分海藻糖,甜度低一點而且保溼性好。我試過全用海藻糖,甜味比較溫和,但蛋糕體的顏色會比較淺(少了焦糖化反應的金黃色澤),看個人喜好調整囉。完全不用糖?嗯… 我覺得「三重蛋糕」的經典風味就不見了,不太推薦。
- 油脂: 無鹽奶油香氣無可取代,是古早味的關鍵。融化後加入,要記得放涼到溫溫的狀態(大概手摸不燙的程度),太熱會把蛋糊燙熟,太冷又容易結塊拌不勻。如果追求更清爽或素食,可以用優質的液態植物油(如玄米油、葵花籽油),但風味就是另一種感覺了。我自己還是偏愛奶油的香。
- 液體: 鮮奶最常見。但加入一點點鮮奶油,會讓蛋糕體更潤澤。用優格替代部分牛奶,可以帶來微酸的層次感,解膩效果不錯。豆漿我也試過,適合做特定風味(像黑芝麻),但豆味會蓋過蛋香,經典款就不太適合。
內餡 & 裝飾的食材選擇: 這就看你想做哪種「三重」了!
- 經典古早味: 其實重點就在完美的蛋糕體本身!頂多撒點糖粉。簡單就是美。
- 夾餡款:
- 鮮奶油: 動物性鮮奶油(乳脂肪含量35%以上)是首選。打發時加點糖粉增加穩定性和甜度。香草籽醬比香草精香太多了!打發狀態要留意,打到7-8分發(有清晰紋路但仍具流動性)最適合夾餡,太硬口感不好。我有一次打到過頭,擠出來像一坨… 悲劇。
- 水果: 新鮮當季水果是絕配!草莓、芒果、奇異果、水蜜桃… 切塊前務必用廚房紙巾吸乾表面水分,否則會出水讓蛋糕溼爛。罐頭水果太甜,我不愛。
- 卡士達醬: 自制卡士達醬香濃滑順,搭配水果或單純抹一層都好吃。用香草莢煮的,跟用香草精完全是不同世界的東西!但步驟比較多,懶的時候… 就用鮮奶油吧。
- 升級淋面/裝飾:
- 巧克力甘納許: 黑巧克力+鮮奶油融化,淋上去超有質感。微苦平衡甜味。
- 奶蓋/起司淋醬: 近年很流行,鹹甜交織,適合搭配原味或巧克力蛋糕體。
- 新鮮水果/堅果碎: 增加視覺效果和口感變化。
選購小提醒: 做甜點很療愈,但食材開銷不小。我的原則是:每日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品質不能妥協。雞蛋、鮮奶油、奶油這些核心材料,我會捨得買好一點的。麵粉、糖這些,可以選可靠的大品牌,品質相對穩定。水果嘛,當然選當季盛產又漂亮的!
做法:手把手教你烘出完美三重蛋糕
好了,萬事俱備,終於要進入實戰階段!做「三重蛋糕」的過程,其實有點像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實驗,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放輕鬆,跟著做,但細節決定成敗!
事前準備 (超級重要!別跳過!)
- 材料回溫: 雞蛋、牛奶、奶油(融化的除外)都提前1-2小時拿出來放到室溫。特別是雞蛋,冷的蛋很難打發到理想狀態,做出來的蛋糕會扁扁的。趕時間?可以把雞蛋泡在溫水裡(手摸不燙的程度)約10-15分鐘。
- 模具準備: 我用的是6吋固定底圓模(活動底模也行,但底部最好包兩層錫箔紙防進水)。
- 底部: 裁剪合適大小的烘焙紙鋪好。
- 周圍: 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軟化奶油(份量外),再撒上一層薄薄的低筋麵粉(份量外),拍掉多餘的粉。這叫「粉油防沾法」,比只塗油或只鋪紙更保險。相信我,蛋糕黏在模具上撕不下來的慘劇,經歷過一次就夠了!
- 預熱烤箱: 開始動手前就先預熱!這是很多新手會忽略的步驟。溫度設定在160°C (320°F)。每臺烤箱火力不同,這是參考值,後面會教你怎麼調整。
- 粉類過篩: 把低筋麵粉仔細過篩2次。這能讓麵粉充滿空氣,拌入麵糊時更不易結塊。懶得篩?那蛋糕體不夠細膩可別怪我沒提醒你!
製作蛋糕體 (全蛋打發法)
這是傳統「三重蛋糕」最常見的做法,利用全蛋打發的空氣感來撐起蛋糕。
- 打發全蛋+糖: 把雞蛋和細砂糖倒進一個絕對乾淨、無水無油的打蛋盆裡。用電動打蛋器開中高速(我習慣用廚師機的球狀打蛋頭),開始打發。
- 關鍵點: 要打到蛋糊顏色變很淺(接近鵝黃色)、體積膨脹到約3倍大、提起打蛋頭畫”8″字,痕跡能停留數秒不消失的程度。這個過程需要點耐心,室溫蛋大約需要打5-8分鐘左右。冬天或蛋不夠溫,時間會更長。沒打到這個狀態,蛋糕就膨不起來!
- 小技巧: 打蛋盆底下可以墊另一個裝了熱水(約40-50°C不燙手)的盆幫助加溫,加速打發。但別太熱,會變蛋花湯!(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 加入油脂和牛奶: 把融化後放涼到溫溫的奶油和室溫牛奶,倒進一個小碗裡,稍微攪拌混合一下(這樣比較好拌入)。沿著打蛋盆邊緣緩緩倒入蛋糊中。改用低速或刮刀,非常輕柔快速地拌幾下,只要大致均勻就好,千萬不要拌過頭消泡!看到還有少許油花是正常的。
- 拌入麵粉: 將過篩好的低筋麵粉,分2-3次篩入蛋糊中。每次加入後,用橡皮刮刀,以切拌 (像切菜) + 輕柔翻拌 (像炒菜,從底部翻上來)的方式混合。絕對不能畫圈攪拌! 拌到看不見乾粉就立刻停止。寧可有微量粉感,也別拌到麵糊消泡變稀。拌過頭是蛋糕體塌陷、組織粗糙的主因!
- 入模: 將拌好的麵糊從稍高處(約15-20公分)慢慢倒入準備好的模具中。這樣可以順便震破一些大氣泡。倒完後,抓住模具在桌上輕敲幾下(別太用力),震出裡面殘留的大氣泡。
烘烤與冷卻 (決定組織的關鍵時刻)
- 入爐烘烤: 將模具輕輕放入已預熱好的烤箱中下層。設定溫度160°C (320°F),時間設定30分鐘。
重要!水浴法: 在放入蛋糕模之前,先準備一個比蛋糕模大的深烤盤,放入烤箱中一起預熱。蛋糕模放入後,小心地在深烤盤裡注入熱水(大約到蛋糕模高度的1/3 – 1/2處)。這就是「水浴法」(Bain-Marie)!利用蒸氣包圍,能讓蛋糕受熱更溫和均勻,防止表面開裂過快,內部也能充分熟透,達到三重蛋糕特有的極致溼潤綿密口感。沒有水浴,蛋糕體通常會比較幹且可能裂開。
溫度與時間調整:
- 觀察上色:約烤20分鐘後,蛋糕應該會膨脹到最高點並開始上色。如果上色太快(表面深黃甚至焦),表示上火太強,下次可以稍微降低上火溫度或蓋張錫箔紙。
- 測試熟度:30分鐘到了,用竹籤插入蛋糕中心,抽出時竹籤乾淨無沾黏即表示熟了。如果還有溼麵糊,繼續烤5分鐘再檢查。千萬別怕開烤箱門!(當然動作要快)
- 我的烤箱經驗:以160°C水浴烤約32-35分鐘最剛好。強烈建議買個烤箱溫度計! 很多家用烤箱溫度都不準,我第一臺烤箱顯示160°C,溫度計量出來才140°C…難怪每次都烤很久。
問題現象 可能原因 解決方法/預防 蛋糕長不高 / 扁塌 全蛋打發不足 / 拌入粉類時消泡過度 / 烤箱溫度過低 確保蛋糊打到畫8字清晰停留 / 粉類分次輕柔切拌 / 確認烤箱實際溫度 表面裂開 (大裂谷) 烤箱上火太強 / 麵糊表面乾燥太快 / 沒用水浴或水不夠 降低上火溫度 / 烤盤下層放杯水 / 確保水浴水量充足且是熱水 內部濕黏 / 沒熟 烘烤時間不足 / 烤箱實際溫度偏低 / 蛋糕體太厚 拉長烘烤時間 (每次加5分鐘測試) / 用烤箱溫度計校準 / 改小模具份量 底部濕爛 水浴的水溫過高滲入 / 烤完沒馬上脫模散熱 注入的熱水溫度勿超過80°C / 出爐震一下後立刻脫模倒扣 組織粗糙有大孔洞 入模後沒震氣泡 / 粉類沒過篩結塊 / 拌粉時畫圈攪拌導致出筋 入模後輕敲震泡 / 麵粉務必過篩 / 嚴格用切拌+翻拌手法 - 出爐處理: 蛋糕烤好後立刻出爐!別悶在烤箱裡。拿起模具在桌上用力震一下(約10-15公分高),這能震出內部熱氣,防止塌陷。然後馬上脫模!
- 脫模與冷卻: 這步驟對蛋糕體的收縮和定型非常重要!
- 撕掉周圍的烘焙紙(如果有用)。
- 準備一個散熱架。拿一個比蛋糕直徑小的瓶子或杯子,倒扣在桌上。把模具倒扣蓋在這個瓶子/杯子上,讓蛋糕懸空倒扣冷卻(這樣蛋糕體才不會被壓扁,也能繼續伸展定型)。
- 耐心等待: 讓蛋糕完全冷卻至室溫!至少要1.5-2小時。心急吃不了好蛋糕!熱的蛋糕切開會散掉,抹奶油會融化,絕對是災難。我懂那種香噴噴出爐的誘惑,但相信我,冷卻非常重要。
組合與裝飾 (發揮創意的三重奏)
等蛋糕徹底涼透,就可以來玩「三重」組合了!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 修整蛋糕體: 如果蛋糕頂部在烘烤時有不美觀的凸起或輕微裂開(其實有點裂痕也是手工感的證明啦),可以用麵包刀小心翼翼地削平。這樣組合起來才會平整好看。削下來的蛋糕屑別丟!留著可以做蛋糕杯或裝飾用。
- 切片 (決定層次): 用一把長長的鋸齒刀(麵包刀最好),慢慢、輕輕地前後「鋸」開蛋糕。如果要夾兩層餡料,就切成三片厚度均等的圓片。技術不好?可以買蛋糕分片器輔助(就是幾根可以調整高度的杆子)。我第一次切歪七扭八,夾層厚薄不均,超醜。
- 打發鮮奶油 (或其他夾餡):
- 鮮奶油、打蛋盆、打蛋頭都先冷藏過(甚至冷凍一下下)更容易打發。
- 加入適量糖粉(約鮮奶油重量的7-10%)和香草籽醬/檸檬汁(解膩增香)。
- 中低速開始打發,打到出現清晰紋路、提起打蛋頭有小彎鉤(溼性發泡)即可夾餡。打過頭變豆腐渣就只能拿去做麵包了…
- 也可以混合卡士達醬,變成克林姆餡,更香濃。冷藏水果切丁備用。
- 組合:
- 取一片蛋糕放在底盤或蛋糕轉檯上。
- 抹上一層鮮奶油(或卡士達醬),用抹刀或刮板稍微抹平。喜歡水果餡?就在奶油上均勻鋪一層吸乾水份的水果丁。
- 蓋上第二片蛋糕,稍微壓一下讓緊密貼合。
- 重複步驟:抹奶油/鋪水果 -> 蓋上第三片蛋糕。
- 簡單裝飾: 追求古早味?此時就可以享用你的「三重蛋糕」了!或者,在頂部薄薄抹一層鮮奶油(裸蛋糕風),撒上糖粉或放點新鮮水果點綴。
- 進階裝飾: 想要更華麗的「三重」?可以再做一層淋面:
- 巧克力甘納許: 隔水加熱鮮奶油(約80g)到微滾,倒入切碎的苦甜巧克力(約80g)中,靜置1分鐘讓巧克力融化,再輕輕攪拌均勻至光滑亮澤。稍微放涼變濃稠(像優格狀)後,從蛋糕中心緩緩淋下,讓它自然流下覆蓋頂部邊緣。冷藏讓它凝固。
- 奶蓋淋醬: 奶油乳酪(約50g)室溫軟化打順滑,加入糖粉(約15g)、鹽(一小撮)、鮮奶油(約50ml)打至濃稠可流動狀,淋在蛋糕上。撒點檸檬皮屑增加清香。
- 定型: 組裝好的「三重蛋糕」,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1小時(最好2小時),讓奶油定型、風味融合後再切開享用。切的時候,刀用熱水燙一下擦乾,切面會更整齊漂亮!
我的心得與碎念
說真的,自己做「三重蛋糕」雖然步驟有點小繁瑣,但看到成品,那種滿足感是買現成無法比的!而且可以完全掌控食材品質和甜度。當然,失敗難免。我曾經:
- 蛋沒打發夠,烤出來像發糕…(硬)
- 拌粉時太豪邁,麵糊消泡變蛋餅…(扁塌)
- 水浴盤水不夠,烤出大裂谷…(醜爆)
- 心急脫模,蛋糕體縮腰…(心碎)
但這些失敗都是經驗啦!多練習幾次,掌握好打發狀態和拌合手法,你就會抓到訣竅。現在我做的「三重蛋糕」,雖然不敢說贏過三重老店,但家人和朋友都說很有水準,甚至有人問我賣不賣呢(得意)!
Q&A 時間:關於三重蛋糕,你可能還想問…
-
Q:為什麼我做的「三重蛋糕」口感不夠濕潤?跟三重賣的差很多?
A: 濕潤度不足通常是幾個關鍵:
- 水浴法沒做好: 水量不足、水溫不夠熱(要用熱水!),或者根本忘記用水浴了!水浴是保持濕潤的關鍵。
- 烘烤過頭: 烤太久水分流失多。下次縮短時間或用烤箱溫度計確認實際溫度。
- 油脂或液體比例偏低: 原配方奶油/牛奶量可以微增(但別過量,會影響膨脹)。
- 蛋糕體冷卻方式不對: 沒倒扣或沒完全冷透就切開,內部水氣散失。務必倒扣且完全冷卻!
- 食材問題: 雞蛋不夠新鮮?麵粉吸水率不同?試試換個牌子。
-
Q:沒有低筋麵粉,可以用中筋或高筋麵粉代替做「三重蛋糕」嗎?
A: 不建議直接替換。低筋麵粉蛋白質含量低(約8-9%),筋性弱,成品才會鬆軟。中筋麵粉(約10-12%)筋性較強,做出來口感會偏韌、不夠蓬鬆。高筋麵粉(>12%)就更不適合了。如果手邊只有中筋麵粉,可以試試:中筋麵粉 : 玉米粉 = 4 : 1 混合來降低筋性(例如80g中筋 + 20g玉米粉代替100g低筋)。但風味和口感還是會略有差異,最好還是買袋低筋麵粉備著。
-
Q:做好的「三重蛋糕」可以放多久?如何儲存最好吃?
A: 儲存時間取決於夾餡和裝飾:
- 純蛋糕體(無夾餡/裝飾): 完全冷卻後密封好,室溫(25°C以下)可放1-2天,冷藏可放3-4天(冷藏後口感會稍微變實一點,建議回溫或稍微蒸熱再吃)。冷凍可儲存1個月左右(密封嚴實,避免凍傷),食用前放冷藏解凍。
- 有夾餡(鮮奶油/卡士達/水果): 務必冷藏儲存! 鮮奶油和水果易壞。建議在1-2天內吃完風味最佳。卡士達醬儲存期更短。
- 有淋面(巧克力/奶蓋): 冷藏儲存。巧克力淋面可放久一點(約3天),奶蓋醬建議1-2天內吃完。
儲存重點: 無論哪種,都要用蛋糕盒或密封性好的容器裝好,放入冰箱冷藏(有夾餡裝飾的)。切開過的蛋糕,切口處用保鮮膜貼緊,防止乾燥和吸入冰箱異味。要吃之前提前10-15分鐘拿出來稍微回溫(特別是純蛋糕體),口感會比較好。隔夜的古早味「三重蛋糕」,用電鍋稍微蒸一下(外鍋放一點點水,蒸3-5分鐘),口感會更接近剛出爐的濕潤感!
好了,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希望這篇滿滿都是經驗(和血淚)的心得,能幫你成功做出夢想中那塊溼潤綿密、層次豐富的美味「三重蛋糕」!記住,烘焙的樂趣在於過程和分享。做出來記得告訴我成果如何啊!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留言討論,咱們一起吃遍、做遍天下美食!